健康食谱 李宇铭:中药一定煎两次?大可不必
发布日期:2025-03-20 22:47 点击次数:67
太医说:李宇铭先生指出,翻煎,即将已煎一次的药物再煎。在经方中没有翻煎的做法,在其他古代方书中也甚少出现,以《温病条辨》为例,两百多首方之中,只有16首方出现了“渣再煮”的翻煎方法,其中形式有二:一种为首煎分多次服用,翻煎药味较淡故而只浓缩作一服;一种是由于方剂剂量较轻,首煎与翻煎各煮一杯。当代关于翻煎的意义,意见比较统一,即翻煎时汤液仍旧含部分药力,有利于节约药品资源、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然而此举并未虑及中医理论,翻煎再混合后的汤药,其药物之间的比例已经与首煎不同,破坏了组方时的药物配伍关系,使方剂学中的配伍理论失去意义,进而可能会带来实际药效的降低,患者病程的迁延,并耗费更多的医疗资源,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究竟翻煎后的方剂是否有效,抑或是降低了效果,哪些方剂可翻煎,哪些不可或不必,留待日后继续研究。关键词:煎煮法;仲景学说;理论探讨;翻煎;李宇铭;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作者简介:李宇铭先生,男,初于香港浸会大学获得中医本科与硕士学位,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师承李致重教授,学习《伤寒论》与中、西医学比较;师从姜良铎教授,研究张仲景学说及经方剂量理论;是香港注册中医师,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主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课程,对张仲景学术有深入研究,同时坚持从事中医临床诊疗。李宇铭博士于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正文:为何中药需要“煎第二次”?将中药第二次煎煮(或习称“翻煎”“翻渣”“再煮”),再将两次药液混合的做法,在古代的方剂中甚少出现,在经方中没有翻煎的做法。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两百多首方之中,只有16首方出现了“渣再煮”的翻煎方法,显然并非所有方均采用这一煎服法,而且吴氏采用的“再煮”与现代的方法翻煎截然不同。例如化斑汤的煎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这类似于经方的煎药方法,煎煮一次分多次服用,但是其后再煎煮的一次,则并非煎煮后再分3次,而是只煎取剩下一次的药量,显然,是由于第二次的药味较淡,因此需要更为浓缩。需要注意,吴氏没有要求将再煮的汤药与首煎混合。吴氏较为普遍的再煮法,如补中益气汤的煎服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这种第一次煎煮两杯,之后再煎一杯的方法,在16首方之中有12首方如是。最接近现代煎服法的只有1首方,加味露姜饮煎服法:“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这是由于本方剂量较轻,所以首煎只剩一杯,然后再煮亦是一杯,此煎服法只出现一次,并非“常法”,而且吴氏仍然没有要求首煎与次煎混合。为何现在的中药需要“翻煎”?这一个问题,可能与珍惜药材资源的想法有关。现代认为中药饮片在煎煮第二次的时候,仍然能够煎出有效成分,于是便认为应当煎煮第二次。这一种思想,其实在吴鞠通的时候已经略有呈现,但是他的想法与现在的仍有区别。他所使用“渣再煮”的16首方,包括化斑汤、生脉散、东垣清暑益气汤、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桂枝姜附汤、益胃汤、人参泻心汤、杏仁薏苡汤、四加减正气散、黄芩滑石汤、加味露姜饮、补中益气汤、附子粳米汤、犀角地黄汤、鹿附汤、加味异功汤。其共同点是方中含有一些珍稀名贵的药材,如犀角、人参、西洋参、玄参、沙参、麦冬、细生地、陈皮、草果、白蔻仁、附子、肉桂、鹿茸等等,因此再煮的原因,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考虑,为了珍惜药材资源。但是,吴氏对于再煮的做法,亦非完全考虑经济和资源因素,《温病条辨》中一些含有这些名贵药材的药方,亦非必然再煮,例如清营汤、清宫汤、加减银翘散等方中均含有犀角。白虎加人参汤、新加黄龙汤、理中汤、加减生脉散、增液汤等许多方中皆含有名贵药材,但是吴氏却没有采用再煮方法,显然也考虑了病情轻重的因素,假若病情较急重则不再煮,让药力集中以取速效,假若病情相对缓慢平稳,则可以采用再煮药物以珍惜资源。从经方煎服法到吴鞠通使用再煮汤药再到现代的煎药法,可以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能是因现代出现药物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导致现代所有中药处方,无论药材是否名贵珍稀,病情无论缓慢还是急重,均采用了翻煎的方法。这一变化,可以说,是完全考虑经济与资源的因素,而没有考虑到中医理论本身。假若仔细地思考,“翻煎法”违背了方剂学的配伍理论。假若你有过煎药的体验,就会发现,第二次煎煮的汤药味道较淡,药味与首煎显然不同,即使把首次煎出的汤药与二煎的汤药混和后再分开,实际上把第一煎的汤药浓度降低了。再看仲景的用方习惯,仲景用方加减严谨,每加减一味药则变成另一首方,即使增加药量也会变成另一首新方,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药物煎煮第一次的时候,由于各药的“成分”煎出多少有所不同,例如桂枝汤中的生姜,煎煮过一次后已经煎出了大部分“成分”,再煎时则改变了药物之间的比例,变成了“桂枝减生姜汤”了(当然其他药物的药性也有减轻),所发挥的功效也自然有所不同。即使把首、次煎的汤药混合再分开,但由于每一味药物释出的“成分”多少各有不同,有一些药物只煎一次就煎出大部分“成分”,另有一些则煎煮3次也仍有药味,因此把首煎和次煎药物混合,其药物的比例不等同于只煎一次。换句话说,翻煎再混合后的汤药,其药物之间的比例已经与首煎不同,破坏了组方时的药物配伍关系,更确切地说,临床上因翻煎药物,使方剂学中的配伍理论失去意义,煎煮出来的汤药与理论上的处方配伍可以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从药物资源的角度考虑,翻煎法改变了药物的配伍比例,假如服用后降低了临床疗效,延误了病情,这是否得不偿失?运用经方原剂量,虽然看似用药剂量较大,但是由于缩短了病程,减少服药剂数,是否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经方药味精简,因此处方可以少开一点药物,是否也节省了中药资源?中医看病最珍贵的资源究竟是“药材”,抑或是高水平医师的看病时间?这些问题,实在值得深思,并非单纯考虑保护药材资源,一刀切地认为所有中药都需要翻煎并不妥当。在笔者的经方医案中,大部分案例先按照原方不翻煎,以体验原方煎服法的效果,尤其在外感病、急性病中皆不翻煎,以求速效,以防传变。而在义诊的过程中,也确实会考虑到药物资源匮乏情况,假若在慢性病、贫穷患者,或药材相对贵重之方,则亦会嘱咐患者可以翻煎,而翻煎时则相对浓缩。如桂枝汤古煎服法是以水七碗煎剩三碗,翻煎则采取“煎剩下2碗,分2次服”,以求翻煎时汤药更为浓缩,而且翻煎药物并不与首煎混合,以防降低首煎汤药的疗效,翻煎汤药一般在次日服。这种经方的翻煎方法,可理解为一种经方应用的新尝试,具体“翻煎”药物有无效果,目前为止难以判断,笔者并未尝试单纯嘱咐患者服用翻煎汤药而不服首煎汤药。患者都是先服用了首煎药物,次日再服翻煎汤药,因此服翻煎汤药之前往往已经取效,究竟翻煎会否有效,抑或是降低了效果,还是安慰剂效应,是否某些方剂可翻煎、某些不可,目前仍然言之尚早,留待日后继续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365建站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