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 你的位置:健康导航 > 睡眠研究 > 心理疏导 狭窄从70%降到35%!摆脱“药罐子”并不难,关键在于通心脉!

心理疏导 狭窄从70%降到35%!摆脱“药罐子”并不难,关键在于通心脉!

发布日期:2025-03-26 17:56    点击次数:134
365站群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引言

“冠心病必须放支架、终身吃药?”——这是许多患者确诊后的焦虑。

事实上,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疏通心脉,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能逆转部分血管病变。今天分享一则真实医案:患者冠脉狭窄从70%降至35%,拒绝支架后,通过中医治疗重获健康。

冠心病不是“堵了”,而是“不通”

西医认为冠心病是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而中医将其归为“胸痹”“真心痛”,核心病机在于“心脉痹阻”

三大关键病理因素:

气滞血瘀:情绪压力、久坐少动,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滞心脉。

痰浊内阻:长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与瘀血互结,堵塞血管。

阳气虚衰:年老体弱或过度劳累,心阳不振,推动血行无力,加重瘀堵。

治疗核心:以“通”为要,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阳益气多法并用,恢复心脉气血畅通。

医案故事:

通心脉3个月,血管狭窄逆转

王女士,62岁,确诊冠心病2年,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狭窄70%,伴有频发心绞痛。因担心支架后需长期服药,拒绝手术,寻求中医治疗。

初诊症状

胸痛:心前区刺痛,夜间加重,遇冷或情绪波动时发作频繁;

气短:爬楼梯3层即喘促,伴冷汗;

舌脉: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舌下络脉迂曲,脉沉涩;

体质:畏寒肢冷,常年便秘,体型偏胖。

辨证分析

阳虚血瘀,痰瘀互结

阳气不足,温煦失职→畏寒、便秘;

痰湿瘀血互阻心脉→胸痛、舌紫暗;

心气亏虚→气短、脉沉涩。

图片

治疗方案

1. 中药内服——通补兼施

方药:通心络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通络化瘀:丹参、三七粉(冲服)、水蛭;

温阳化痰:桂枝、薤白、瓜蒌;

益气扶正:黄芪、红参;

通便排浊:生白术、枳实。

用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周一调方。

1个月后:胸痛发作频率减少50%,便秘缓解;

6个月后:日常活动无气短,畏寒消失,复查冠脉CTA显示狭窄降至35%;

365站群VIP

随访1年:未再出现心绞痛,仅冬季偶服中药调理。

图片

中医通心脉的四大关键

化瘀不伤正:

重用丹参、三七活血,配伍黄芪、红参补气,避免耗伤气血。

温通化痰浊:

桂枝、薤白温通心阳,瓜蒌宽胸化痰,从根源减少“血管垃圾”。

通便排毒邪:

用生白术、枳实通腑,使痰瘀从肠道排出,减轻心脏负担。

身心同调:

通过音乐、运动调节情志,打破“肝郁→气滞→血瘀”恶性循环。

哪些人适合中医治疗?

冠脉狭窄40%-70%,症状明显但未达支架指征者;

支架术后仍胸痛、心悸,寻求调理者;

年轻冠心病患者,希望减少药物依赖者。

温馨提醒

中医治疗需严格辨证,切勿自行套用方剂;

急性心梗、狭窄>75%等高危情况,仍需优先考虑西医急救;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心电图、冠脉CTA,评估血管改善情况。

血管的“瘀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疏通也需要时间与耐心。

中医通心脉的智慧,在于唤醒人体自愈力,让气血重新流淌。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声明:本文案例为真实治疗经验改编,个体差异较大,用药需遵医嘱。

#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健康导航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