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 《伤寒论》郝万山教授对太阳证相关的简略讲解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是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这样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表阳。另外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365站群太阳膀胱腑是主气化的:一方面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这个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的通道),同时也通过三焦(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还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和体表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在体表的不断消耗下,需要借助中焦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来不断补充能量,所以说太阳的阳气补充于中焦。太阳阳气向体表输布的过程还需要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够均匀的布达于体表,完成它温养体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的功能,所以我们又说太阳的阳气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输布于体表就是卫气,它和卫气的功能是一样的,所以古代医家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当体表的卫气、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当然就把它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的证候总体上分三大类:本证、变证和类证:
1、本证
邪气偏于浅表的太阳病,我们习惯把它叫做太阳表证,又因经脉循行于浅表,所以医家也把它叫做太阳经证,所以这里的“经”不是专门指经脉,而是指浅表的意思,和脏、腑相对而言的。太阳表证基本上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有汗的中风,一类是无汗的伤寒。因为“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它是管理汗孔开合、调节体温的,所以太阳被风寒邪气所伤,管理汗孔开合的功能受影响,有汗了“开而不合”就表现为有汗,“闭而不开”就表现为无汗。有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证,无汗的把它叫做太阳伤寒证。有汗的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
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时,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因为经脉和脏腑都是相联系的。经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播的通道,还是治疗信息传达的通道,所以当太阳经表有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进入膀胱后,可以出现气分证,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出现气分证就是气化不利,形成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废水的排出功能发生了障碍,就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津液不能够化生,津液不能够输布上承,在上面就出现了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这样的津液缺乏的证候。水蓄下焦,阻遏下焦气机,病人就有少腹苦里急的这种感觉,同时,这种证候是从太阳表证邪气循经入里而来的,如果患有太阳表邪不解的话,还可以有脉浮,或者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种证候叫做太阳蓄水证,治疗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这是太阳腑证的第一个证候。
太阳腑证的第二个证候是血分证,是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化热,整个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微循环发生障碍,造成血和热结于下焦,因此病人就在少腹部表现出或者少腹急结或者少腹胀满这样一组证候。又由于太阳膀胱经的经别散布于心,所以当下焦血热瘀结,瘀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因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而出现如狂、发狂这样的精神症状。治疗就根据热和瘀血的轻、重来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者抵当丸。比如热重的,热势也比较急的,瘀血也刚刚形成的,在治疗上应当以泻热为主、化瘀为辅的桃核承气汤;如果瘀血凝结的程度比较重,瘀血的病势也比较急,而热邪已经收敛,这个时候就用抵当汤,以破血逐瘀为主;如果瘀热互结,瘀血虽然已经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却非常和缓,热邪虽然有,但是热势却非常轻微,这个时候就用抵当丸化瘀缓消。
上述讲的表证和腑证,它的病位都在太阳经和腑,或者说在太阳所主的肌表,因此都属于本证的范畴。
2、变证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太阳失治或者误治以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属于六经病的叫做太阳变证。对于经历了多次误治而导致的病情复杂的变证,《伤寒论》也称其为“坏病”。意思是典型的伤寒病,被反复错误的治疗治坏了。所以在《伤寒论》的第16条里,对变证的治则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原则。
3、类证
太阳病类证是指某些杂病,在其病程中,有时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比如悬饮、痰浊郁阻胸膈(胸膈痰实证)等。因为在这些病的病程中,它的表现类似于太阳表证,放在这里便于和太阳病作鉴别。这部分内容在《金匮要略》中还要学习,所以在《伤寒论》里不作为学习的重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