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谱 肖师内经治病五原则之秘笈
《黄帝内经》治病五原则之秘笈
1,原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2,译文:病生于内部而影响到外部的,应治疗在内的病;病生于外部而影响到内部的,应治疗在外的病;病生于内部而到达外部,与外部邪气相合,而使病势盛于外部的,要先调在内之病,然后治疗外部的疾病;病生于外部而到达内部,与内部原有之病相合,而使病势盛于内部的,要先治疗外部的疾病,然后调治在内的疾病。如果内部有病不影响外部,外部有病也不影响内部,内与外不相涉及的,只要治疗主要的病证就可以了。
用内经治病五原则,我是跟儿科泰斗董廷瑶学会的,我只见董老等少数医家提五原则,而少见其他名家提过。几年前,我系统讲过五原则,并附案例。前几天我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大小关节皆红肿,只是程度各不相同,主治医师一战成名!随后他冒就汗了,因为蜂拥而来十几个疑难病。成功在于首先用了治则“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其次是用三甲散。
(杨师兄诊治)患者女76岁,有流感接触史,突发心慌胸闷咳喘,痰粘喑哑,并低热,纳差眠差便干,面睑浮肿,考虑湿热病。图片
图片
图片
舌:方舌,尖平边凹,心脑气郁,心肾阴虚,肺热,肝血虚。

开方:柴胡12黄芩8厚朴10草果6槟榔6杏仁8姜半夏12炒山栀子3
淡豆豉6豆蔻8芦根10石菖蒲12藿香12滑石8甘草10苍术10黄连3,
远志10枣仁15茯苓15赤小豆15益母草20枳壳10桔梗8。五剂。
图片
现心慌胸闷咳喘喑哑低热症已无,纳眠可二便可。感谢肖老师教授我们识证治病真经!
只会用六经辨证,听我讲湿伏中证,觉得陌生,是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脑中没有“湿热药”软件。而杨大中医,一听即懂,一看即会,一用即灵,何故?他脑中有“湿热病软件”。用六经“软件”,打不开湿热病“文件”读什么文件,就用什么软件,即为我所强调的”辨病”。
借杨大中医案例,来理解治病五原则“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杨大中医的案例是什么病?湿热病,这现在已经成为定论,效果是铁证!湿热是怎么来的?从外入的呗,这也无疑了。患者发病是“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当先治外,即治湿热。杨大中医治湿热,正符合治病原则,岂能不效!
无论从表入,还是从口鼻入,都是“从外之内”,入于内使“内盛”,故“先治外”。若湿热在内郁久,传于肌表而见表病,将两条原则合用,哪两条?一是“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治湿热。二是“从内之外,调其内”。治内的脏腑。您可别去治表。
治病五原则,是我强调“辨病”学术思想的经典根据!从表入是“从外之内”,那么从口鼻入就不是“从外之内”吗?没有这逻辑,照样是也!哈哈哈……,风温,湿热,温疫等都是“从外之内”,风寒从表入仅是一小部分。怎么治?先治“外”也,欲先治“外”,当先辨“病”,是湿热病,还是温疫病?我花了好几年心血,才悟出此真谛!
365站群五原则中的“内与外”二字,指什么,是部位,还是邪气?即指部位又指邪气。口鼻,表都是部位。风寒,湿热都是邪气。表是狭义的“外”,口鼻和表是广义的“外”,我们治表证治的是表中的“邪”,而不是表“部位”。同理,也要治从口鼻入的“邪”,此为治“外”。
吴又可一句“下的是邪”,使我领悟了五原则治外,是治外入的“邪”。
儿科泰斗董延瑶,有一个运用“从外之内者,治其外”的案例,是小儿拉肚子,他让吃母奶改为喝奶粉,当时我没看懂,这怎么是治外呢,也没解表啊。后来把“外”的含义弄明白了,立刻懂了!母奶质量不好,小儿拉肚,此为“从外之内者”,改喝奶粉是“调其外”的方法。
儿科泰斗此案例佐证了自己对“外”字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先辨病学术观,自然成立!于是用于临床,治病打开一片天空!
有一个新冠患者,总结的到位,他说:这新冠专找原来有病处,原来哪病就去哪里。这是“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当以治口鼻入之邪为主。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治病原则,《内经》说:“从外之内而盛于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意思是说病生于外部而到达内部,与内部原有之病相合,而使病势盛于内部的,要先治疗外部的疾病,然后调治在内的疾病。湿热病正是湿热之邪从口鼻入,直趋中道(中焦),属于“病生于外部”,人体内疾病发作属于“盛于内”,治疗时“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就是要先治外入的湿热,先将湿热干掉,然后再治原有的病。我们临床时,不要机械死板,可以适当兼顾一下原有病。注意最后一条,病人有湿热,也有基础病,可是互不影响,此时,谁问题突出,就治谁。多数湿热病对原有病有影响,使其加重,即“盛于内”!
我找了好久,终于把保存的董大师的这个案例找到了。
图片
当时没看懂,原因是对“外”字理解的狭义,认为表才是外。其实由口,鼻入,皆是“外“,母乳从口入都是“外”,那么湿热从口鼻入,更是“外”!董延瑶,除了中医功夫深之外,他是抱着“五原则”,成为儿科泰斗!
不会辨“病”,即辨湿热病,风温病,温疫病,伤寒病,内伤病,无法用“五原则”指导临床,必然治病骑瞎马,走夜路,120%掉沟里。新冠且有基础病,怎么治?先治温疫而后治基础病。西医想治外,可是无药,只能去治内,当然死亡率高,号称科学,科学在哪了?有的专家打出来的医案,我一眼就看出来是假的!他没辨病,后边全是错的。
看看那些西化的中医科研、论文,写得很漂亮!篇篇很金贵!中医就衰于“漂亮”科研,论文。78年之后的书,文章等,我很少看,因为太“金贵”!
善治者,治皮毛。此名言本身就蕴含着治病原则“从外之内,调其外。”若想清楚其机理,需掌握在表的营卫与在内的脏腑的关系,即营卫为轮,脏腑为轴。温疫病,怫热内炽,热浮越于外而出现表证,根据治病五原则中的“由内之外者,调其内”,治温疫病的表证应该治内以清泻里热为主,表证则自解,不能用治伤寒病的发汗法来治温疫病的表证。
比如一个人生气。按照五内原则属于什么?用第五条,中外不相及,治主病。
肖老师内经治病内外五原则如下:
1、从内之外者调其内;2、从外之内者治其外;3、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4、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5、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进一步深入讲治病五原则,治病五原则阐述的是中医什么精神?是治病要治本之精神。之前我以树为例深入讲了标与本的内涵,内涵是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比如:“从外之内者,调其外”,谁在先谁在后?外病在先,内病在后。外病为本,内病为标。治病要治本,应先治外,是吧。可见,治病五原则与治本是一致的。至此,我们将治病五原则与标本,融会贯通了。遵守五原则是执行中医治本的伟大思想!必须达到融会贯通水平!否则,我说按五原则治外,您明白了。而我说治本,您又迷糊了。
表里双解,这是标本同治,但是笼统,标与本不分,治病不知内与外谁是本,很可能标与本弄反盆子了。我分开讲,一项一项单独讲,讲标本,又讲五原则,现在水到渠成,合起来讲,立刻融会贯通了,是吧。无论何派,治病都得治本!谁敢否认?看体系好不好就是看它能保证治本!
树,先有根,后有叶,故根是本,叶是标。可见标本的内涵是先者为本,后者为标。判断两处病的标本之方法是: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比如治病原则“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内病是先病者为本,外病是后病者为标。治病要治本,应该治内病。可见治病五原则与治本两者完全一致,遵守治病五原则是执行治本的伟大思想!
当内与外皆病时,按内外五原则办,那么只内病,按什么原则办?按五胜原则办。比如心与肝皆病,应该治谁?按五胜原则办!遵守五胜原则,也是执行治本的伟大思想!《内经》不愧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太厉害了!只是还有许多东西我们没有理解透彻!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