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 古方的演变趋势分析
发布日期:2025-04-17 17:34 点击次数:110
作者:董洪涛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其拆分独立,形成补气与补血两大基础方。元代增陈皮、半夏成六君子汤,清代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以适应脾胃虚弱兼气滞证。显然,四君子汤是从薯蓣丸中减出来的,成为历代医家极为常用的补脾的高效方,也是我临床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高效方。类似的例子甚多,比如,宋代《局方》从仲景的麻黄汤中减一味桂枝,即成三拗汤。二、药物组成的增加除了从古方减味以组成新方外,还可以加味来组成新方。且这样的例子极多。历代医家多喜用这种思路来创制新方。比如,三拗汤加陈皮、桑白皮、苏子、茯苓即成华盖散;加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黄芩即成定喘汤。桂枝汤加人参、黄芪、附子、川芎、细辛、防风、羌活、生姜即成人参再造散。理中汤加茯苓、枳实、厚朴、半夏、生麦芽即成枳实消痞汤;加砂仁、半夏即成砂半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即成丁萸理中汤;加附子、桂枝即成桂附阳中汤。四君子汤加黄芪、当归、桂圆肉、远志、酸枣仁、大枣、生姜即成归脾汤;加半夏、陈皮、柴胡、白芍即成柴芍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即成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生麦芽即成健脾丸;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即成八珍汤,再加黄芪、桂枝即成十全大补汤。大承气汤加人参、当归、甘草即成黄龙汤;加甘草、生姜即成三一承气汤。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我们选择中医工作室在杭州开设有一家中医诊所。我也在杭州中医诊所工作一段时间。欢迎大家有机会来杭州选择中医工作室。杭州选择中医工作室地址:杭州市拱墅区丰潭路712-714号。若需要预约,可以通过南宁选择中医馆微诊所、微信或手机号码进行预约,预约微信及手机号15296483855。感谢大家多年来给我的诸多鼓励、支持和帮助。祝大家健康、喜乐、顺遂!再如,李东垣《兰室秘藏》有黄芪汤,其组成为人参、黄芪、甘草,至明代魏直《博爱心鉴》中则将其名为保元汤,并加一味肉桂以治疗元气虚弱,认为“助阳须凭官桂”,从此形成了现代极为常用的保元汤。三、功能主治的横向扩展古方在创制时,其功效往往比较单一,而后世医家经过临床验证后,往往可扩大其功能主治。以桂枝汤为例。仲景创制桂枝汤时,只用于治疗太阳病之虚证,即太阳中风病,其本质是表虚。而后世医家则对桂枝汤的功能主治不断拓展。比如,清代大医徐彬认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这一句话对桂枝汤的总结可谓是入木三分,而且大大地拓展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再如,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有四物汤,原用于治疗跌打瘀血。宋代《局方》将其转型为妇科调经要方,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明代《外科枢要》又用于血虚发热和疮疡。由此使四物沁的实现了从外伤到内科、妇科、外科的跨领域拓展。又如,六味地黄丸也经历了一个泛化使用的过程。宋代钱乙创制六味地黄丸时专治小儿“五迟五软”,元代扩展至成人肾阴虚证,清代更涵盖内、外、妇、五官等40余种病症,如眩晕、消渴、耳鸣等。而六味地黄丸也产生了许多衍生方,如知柏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清虚热)、杞菊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明目)、七味都气味(加五味子收敛)等,进一步细化且扩大其适应症。四、剂型改良与服用方式革新除以上所述的古方的药味与功效在不断进步,且如古方的剂型亦在不断地改良之中。以丸剂的精细化发展为例,仲景首创以蜜、淀粉糊为黏合剂制丸,唐代出现蜡丸(可以密封药物,从而延缓药效),宋代《局方》推出了水丸(既服用方便,又可助益药物快速吸收)与糊丸(缓释刺激药物),并开创朱砂包衣防潮技术。另外,不少古方本来为丸剂,或散剂,今时医家多改为汤剂服用。比如,金匮肾气丸本是丸剂,后世多改为汤剂。又如,五苓散,仲景的建议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而今时多用作汤剂。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365站群第3639原创内容中医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以药方为例,自《内经》及仲景创制了经方后,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同朝代的中医古方都在不断演变之中。那么,中医古方的演变趋势是怎么样的呢?事实上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优化古方,体现了中医“师古不泥古”的传承理念。以下我从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剂型创新及理论深化四个维度来分析。一、药物组成的精简后世医家常从古方中扒出一个新的药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减味来组合成新的药方。比如,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肾气丸(原名崔氏八味丸),此方共含八味药,包括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主温补肾阳。而宋代大医钱乙针对小儿阳气足而“肾阴虚”的病机,去掉肾气丸中温燥之附子、桂枝,改干地黄为熟地,创制了六味地黄丸,成为后世滋阴补肾的基础方。明代大医薛己进一步扩展了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从小儿用至成人虚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再如,今时我们临床常用的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其实源于仲景的薯蓣丸。薯蓣丸是一个大方,含21味药,融合了补气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与补血的四物汤(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图片

图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再以古方的煎服法来看,汉代的汤剂剂量颇大,而到了宋代则煮散剂盛行(将药物碾碎后再煎煮),且其剂量远小于汉代的剂量,甚至锐减至1/10至1/3。至明代医家进一步规范了“中病即止”的服药原则,避免过量服药。服药方法亦有所改良。比如桂枝汤的正确服用方法是服完汤药后还要“啜热粥”以助药力,但后世衍生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则完全简化了服用方式,且不需要再喝热米粥了。五、理论融合与方剂衍生以二陈汤为例,这是一个化痰的高效方。而二陈汤来源于仲景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仲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主治水饮呕逆。至宋代《局方》则加陈皮、甘草、乌梅而化成二陈汤,从此奠定了二陈汤作为化痰基础方的地位。后世在二陈汤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许多化痰方,包括导痰汤(加枳实、南星)、清气化痰汤(加黄芩、瓜蒌)等十余种变方,形成了完整的化痰方剂体系。再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原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小品方》有二加龙牡汤,治疗“虚弱浮热汗出者”,属于阴阳两虚的虚劳证,即桂枝汤去桂枝加龙骨、牡蛎、白薇、附子,今时则用于治疗民间的弱症,如神经衰弱、遗精、低热持续不退、心猿意马等。历代医家基于二加龙牡汤的核心配伍(龙骨、牡蛎固涩,白薇清虚热,附子温阳),通过加减药味或与其他方剂合方,发展出多种衍生方,适应不同病机:比如,《温病条辨》有二甲复脉汤,去附子、白薇,加鳖甲、阿胶等,转治温病后期阴液耗损、虚风内动之证,如手足蠕动、舌干齿黑。后世又有十补丸,以二加龙牡汤的固涩温阳为基础,加鹿茸、熟地、杜仲、山药、菟丝子等,从而强化了补肾填精之力,专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综上所述,中医古方的演变既保持核心药组(如四君、四物),又通过药味加减、剂型改良、理论融合实现创新发展。可以说,历代医家都秉承着“守正创新”的模式,不断优化古方,从而使古方能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持续服务于临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