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心理疏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总第4、5条)

发布日期:2025-02-18 18:30    点击次数:144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译〗太阳病初起,寒邪在表,若其脉象表现为正常的太阳病脉(浮紧、浮缓)、不太洪大也跳得不太快,则病未发生传变、尚在太阳,若脉转为数急、且心烦、躁扰不安、或很想要呕吐,则病正在或已发生传变。方按:本条论述伤寒传变之脉证,中风传变亦当类似,故可概而论之。太阳病可从汗解或自愈,但也有传变为其它病的可能,若发生传变,则内传少阳或阳明的情况多。是否正在或已发生传变?要由脉证来判断。“脉数急”是欲传之象,“颇欲吐”比伤寒呕逆之证更甚,是病已传少阳,“躁烦”乃内热已生之象,是病已传阳明。数与迟相对,脉数即脉动频率过快。心主血脉,脉动发于心,心受盛热刺激而跳动加快则脉数,故脉数主热。热盛则津液伤,津液受损反过来又使热更炽,故脉数亦主津液虚。急为数之极者,“脉数急者”,交感神经兴奋,心搏加速,此示疾病正发生急剧变化、乃病进之象,故曰“此为传也”。讲到病的传变,不得不比照《内经》有关论述[1]。首先应当明确指出,仲景讲的疾病传变规律与《内经》讲的六经递传完全不是一回事。晋皇甫谧[2]在《甲乙经》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绝口不提传为张机自序的《伤寒卒病论集》[3]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这些关键语。皇甫谧与仲景生活年代前后相连、与王叔和同时代,作为一位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必定看到甚至仔细研究过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可能不看重仲景自己说的话。据此,我认同胡希恕先生的观点:这个所谓的张机自序根本就不是仲景写的、不过是后人续貂,《伤寒杂病论》是《汤液经》的增广和细化,与《内经》并无学术承袭关系。下列各家论说,惟胡希恕先生所言不受《内经》束缚,最是透彻明白。沈明宗曰: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张隐庵曰:此太阳受邪,而即可传于少阴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平人六气周流,环转不息,若以天之寒邪伤人毛腠,则太阳正气受之,即以一日起太阳矣。要知伤寒者言邪,而太阳者言正,脉若静者,太阳正气自和,故为不传。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烦者,感少阴阴寒之气则躁;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脉数急者,诸数为热,诸急为寒。寒热相持,而脉不静,此太阳受邪,而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也。张路玉曰:盖荣起中焦,以寒邪伤荣,必脉紧无汗,故欲传则欲吐,躁烦,脉数急也。若风伤卫,则自汗脉缓,故欲传则但有乾呕而无吐,亦无躁烦,脉数急之例也。舒驰远曰:伤寒之邪,化热则传经,未化则不传。脉静者,邪未化热也,故不传。然不但一日,虽数日而终不传也。若见欲吐、躁烦、脉数,则寒邪化热之征,故为传也。《新释》:人身表里脏腑阴阳之气互相贯通,一部分伤病,余部分未有不受直接或间接之波及者;此伤寒中风及外感证,所以有传属并病之说也。兹以阴阳表里之气相传为例言之,凡人外伤于寒,其始病一日,必太阳部分先受之。其脉证若静而不变者,为邪止在太阳,而他部分体质不受其传并也。若证忽见颇欲吐,是表邪无可解之势,皮肤闭束,体中败质蓄积,排泄无由,逆触胃府上脘,而欲从内出也。若或身卧不安,手足动摇而躁,继则心中热闷而烦,乃太阳之里、少阴经络受寒,郁而为热,致神经被灼,正气伤而邪气盛,由表传里,见先躁后烦,即少阳篇所云“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之义也。其浮紧之脉,若变为数急者,此表邪不解,寒酿为热,病势将传并于里之候也。胡希恕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伤寒一日…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的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这个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不管是伤寒病还是…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也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的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就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假设说有“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得慌,要吐。“若躁烦”,这个躁烦,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得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比较,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所以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使你就是治得对,治得正确,依法来治,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译〗太阳病,二三日了,病情稳定,未出现阳明(躁烦)、少阳(颇欲吐)等证,则这病不会传变。方按:本条与上条互相发明,论述太阳病在什么情况下病已传变、在什么情况下病未传变。病的传变既无定期,亦无定位,但有自外而内的倾向。若病不传,则或自愈、或犹未解。传与不传均当以脉证为准。张隐庵曰:此承上文,言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传则或入于阳,或入于阴。若二三日而不见阳明、少阳之证者,病气只在太阳,为不传也。《金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此其常也。若二三日,阳明证之不恶寒、反恶热,身热、心烦、口渴、不眠等证,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满、喜呕、口苦、耳聋等证不见者,此为太阳邪轻热微,不传阳明少阳也。戴元礼曰:伤寒先犯太阳,以次而传,此特言其概耳。然其中变证不一,有发于阳,即少阴受之者;有夹食伤寒[4],食动脾,脾太阴之经一得病即腹满痛者;亦有初得病径犯阳明,不皆始于太阳者。方中行曰: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一则不传而尤或不解。若阳明少阳虽不见,太阳亦不解,则始终太阳者有之。余经同推。要皆以脉证所见为准。若只蒙笼拘拘,数日以论经,则去道远矣。胡希恕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上条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二三日”,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去呀?它由表往里传,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若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那肯定它就不传。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但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不外乎脉证。开始两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看到的,两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那么如果两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1] 《内经·素问》热论第三十一:“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2] 皇甫谧,大约在仲景去世那年出生,著《甲乙经》,针灸学鼻祖,历史学家。[3] 这个“序言”在各版本的《伤寒论》卷首均可找到。[4] 82版作“爽食伤寒”,当是排版错误。据网文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365站群VIP站群论坛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Powered by 健康导航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